免疫力水平与健康长寿的关联测评
备注:如果您的精力有限,可直接进入【无极长寿山庄】主页上端各相关子频道,通过后台智能系统自动引导您实现健康长寿目标。以下文字仅供有兴趣关注核心机理者参阅。
……
决定健康长寿的两大要素分别为“人体代谢”和“人体免疫力”。有关代谢相关的概念及测评理念,参见“健康长寿与代谢水平的关联测评”,这里介绍“免疫力水平与健康长寿的关联测评”理念。
(一)免疫力及免疫系统内涵
1.关于免疫力的基本概念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或抵御疾病发展的能力,也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对普通大众而言,免疫力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体现在生理机能方面,发挥功效的组织存在于人体其它系统中,或离散地分布在肌体中。
2.关于免疫系统基本概念
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防御、调控的作用。整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血小板里含有IGG)等),以及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溶菌酶、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组成。
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免疫(又称为“特异性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其它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是防范病原体入侵的最有效的屏障,能及时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病毒等引起体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功能,概述如下:
(2)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如病菌、病毒等。这种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其它有害物质的功能称为“免疫防御”。
(2)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它有害的分解物。这种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异己”成分的功能被称之为“免疫监视”。诸如清除代谢后的弃物、免疫细胞与病原体征战后的弃物等,均由免疫细胞负责清除。
(3)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的环境保持稳定,通过修补免疫细胞和受损的器官及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
需注意的是:
其一,免疫系统环境会因为不适当的运动、睡眠、饮食而发生改变,偏离最佳状态。
其二,免疫系统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例如一些免疫疾病)。
(二)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认识免疫系统的组织,为深入理解【无极长寿山庄】核心应用功能所必备,同时有助于我们在维护健康过程中有的放矢或应对各类忽悠。如果您能读懂以下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及其在生命体中的功效,那么各类疾病将对您敬而远之,长寿之星将陪伴您。
1.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和法氏囊)。
A.骨髓: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因此,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其功能如下:
a)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c)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B.胸腺:
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阑尾。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胸腺位于胸骨后、心脏的上方,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胸腺的大小和结构随年龄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胸腺于胚胎20周发育成熟,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到出生时胸腺约重15~20g,以后逐渐增大,至青春期可达30~40g,青春期后,胸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退化,到老年时基本被脂肪组织所取代,随着胸腺的逐渐萎缩,功能衰退,细胞免疫力下降,对感染和肿瘤的监视功能减低。
胸腺具有以下3种功能:
a)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b)
免疫调节: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c) 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A.脾:
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脾是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演变为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具有4种功能:
a) 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
b)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c)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d) 过滤作用。
B.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血球的小型战场。当因感染而须开始作战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作为整个军队的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人全身有500~600个淋巴结,是结构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广泛存在于全身非粘膜部位的淋巴通道上。淋巴结具有以下功能:
a) 作为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b) 作为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c)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d) 过滤作用。
C.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也称为“粘膜免疫系统”,主要是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主要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概述如下:
a)
肠相关淋巴组织——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结、淋巴小结、上皮间淋巴细胞、固有层弥漫分布的淋巴细胞等。
其中,M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抗原转运细胞,存在于肠集合淋巴小结和派氏集合淋巴小结。
上皮内淋巴细胞存在于小肠粘膜上皮内。约40%为胸腺依赖性,60%为非胸腺依赖性。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b)
鼻相关淋巴组织——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部其他淋巴组织。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c)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分布在各个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主要是B细胞。
D.扁桃体
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机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E.盲肠
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分子来指挥白血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2.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
(1)淋巴细胞
A.淋巴细胞的动态规律
a)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如T细胞定居于副皮质区,B细胞定居于浅皮质区;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亚群也可选择性迁移至不同的淋巴组织。
b)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B.淋巴细胞的意义如下:
a)
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b)
增加与抗原接触机会,有利于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
c)
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d)
传递免疫信息到全身,有利于免疫细胞的动员和效应细胞的迁移。
C.淋巴细胞分类:
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概述如下:
a)
B淋巴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成熟的B细胞主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结内。B细胞约占外周淋巴细胞总数的20%。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和提呈可溶性抗原。
b)
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主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赖区。T细胞表面具有多种表面标志,TCR-CD3复合分子为T细胞的特有标志。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几个不同亚群,如辅助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免疫。在病理情况下,可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化的NK
T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2)固有免疫细胞
A.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
T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1细胞、γσT细胞等。
B.功能:固有免疫细胞主要是发挥非特异性抗感染效应,是机体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防御细胞,能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免疫应答,亦有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的细胞。
(3)骨髓红血球和白血球
骨髓红血球和白血球就像免疫系统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负责制造这些细胞。每秒钟就有800万个血球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的细胞在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制造士兵的工厂一样。
训练场地:胸腺
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激素。
(4)吞噬细胞
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结果根据病菌类型、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经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破坏,这是完全吞噬。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则是已经适应在宿主细胞内寄居的胞内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体中,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被杀死,这是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流扩散到人体其它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
3.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包括:
A.膜型分子:TCR;BCR;CD分子;粘附分子;MHC分子;细胞因子受体。
B.分泌型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
(1)免疫球蛋白
A.
概念: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之为免疫球蛋白。
B. 分类:a)
分泌型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症状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b) 膜型球蛋白:主要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C. 功能:a)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b) 激活补体;c) 穿过胎盘和黏膜;d) 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e) 结合Fc段受体:IgG、IgA和IgE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作用,包括调理作用和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以及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2)补体
A.概念:补体是一个具有精密调节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放大系统。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成分。
B.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C.功能:a)
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b) 调理作用;c) 免疫粘附;d) 炎症介质作用。
D.激活途径:a) 经典途径;b)
MBL途径;c) 旁路途径。
(3)细胞分子
A.概念:细胞分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B.分类:a) 白细胞介素;b)
趋化因子;c) 肿瘤坏死因子;d) 集落刺激因子;e) 干扰素家族:包括IFN-α、IFN-β、IFN-ε、IFN-ω、IFN-κ、IFN-γ;f)
其他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4)黏附分子
A.概念: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B.分类:a)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b)
整合素家族;c) 选择素家族;d) 粘蛋白样血管地址素;e) 钙黏蛋白家族。
C.常见黏附分子:如CD4、CD8、CD22、CD28、CTLA-4、ICOS等。
D.功能:a) 淋巴细胞归巢;b)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c) 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
4.免疫组织
(1)皮肤与粘膜
A.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可阻挡病原侵入。
B.化学屏障:皮肤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如胃酸、唾液等,是抵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C.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黏膜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或通过分泌某些杀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抵御作用。
(2)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的胶质膜组成。其组织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和脑室,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婴幼儿血-脑屏障尚不够完善,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难于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若在妊娠3个月内,此时胎盘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则母体中的病原体等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也和病原体一样有可能通过母体侵犯胎儿。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较大的各类药物。
(三)免疫水平的评价标准
常用“免疫水平”来衡量人体免疫能力。
什么是“免疫水平”?
首先,免疫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表示较强的“免疫力”,即人体对外界侵袭或体内不适的感知和抵御能力。
只是“免疫力”还不足以表达“免疫水平”。例如一些过敏反应(免疫监视能力过于敏感)或一些免疫性疾病(免疫抵御能力过界)与“免疫力”之间缺乏明晰的界限。
可见,只有免疫监视能力与免疫抵御能力达成一种平衡,才是较高“免疫水平”的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专家将一些过敏体质或免疫性疾病定位于“免疫力过强”。
此这种观点者有些对不住自己的“专家”头衔了。过敏体质并非免疫力过强的缘故,而是免疫监视的一种病态;免疫性疾病也并非免疫力过强的缘故,同样属于免疫识别能力的一种病态。两种病态既与免疫系统与环境之间交互能力的欠缺密切相关,也与免疫监视和免疫防御之间的失衡密切相关(例如识别到入侵病原,而防御能力却不能有效地杀灭病原,则会出现明显的免疫反应)。
免疫水平测评对象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组织,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人体抵御外部侵袭的能力;
二是免疫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能力;
三是免疫监视与免疫防御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能力。
只是,说起来免疫水平也就是上述三个方面,却涉及到人体的方方面面。
或者说,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防御系统。其系统功能和性能状态与人体其它九大系统的状态融为一体,免疫水平与人体的代谢水平、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处世心态密切相关,更与运动、睡眠、饮食密切相关。
……
综上,表征生命质量的“免疫水平”测评难度之大,非人力所能及,唯有借助于智能科技。
从【长寿测评】的后台智能系统平台入口进入“长寿测评”,您将可领略智能式长寿测评系统对“免疫水平”测评的风采
备注:
本站所有面向健康长寿的应用软件和文章均为原创(包括但不限于算法模型、软件代码、专业论文、专家文摘、理念分享与说明等),知识产权明确并做了标识隐藏处理,如需转载或改编(包括软件改编且无论改编程度如何),请注明出处为【无极长寿山庄】或标示本站域名:www.TD99.com。否则一定会闹笑话的。
【返回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