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澜科技

无极长寿山庄

 

top www.TD99.com

 

抗癌专栏

 

当前位置:无极长寿山庄 >> 抗魔日志 >> 如何让健康体检引导生命轨迹?

欢迎进入无极长寿山庄!

 

如何让健康体检引导生命轨迹?

——Consunk

连续读了十多篇关于“晚期癌症该如何应对?”之类的文章。从文字中看到,几乎所有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患者,都是“忽然”感到某种不适或症状,然后在进一步的检查中确诊为癌症晚期。不禁想问:

果真是某个时刻“忽然”感到身体的不适吗?之前肯定一点症状都没有?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忽略了,又或者我们对亲人的关爱不够而未能及时察觉?其实,这种情况在我家人确诊癌症的早几年也是存在的,只是在我担忧时, 家人却刻意忽略了,认为是正常现象,无关紧要。真是血的教训!可惜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我相信绝大多数癌症晚期患者或他们的家人,肯定都忽略了早期症状,也都未能获益于常规的年度健康体检。

不可否认的是,年度健康体检作为长期存在的健康检查制度,一直是健康保障的有效手段之一 。只是,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这一制度的效率已经极为低下,甚至扭曲。

首先需要明确:健康体检的目的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会认为,通过健康体检结果,可有的放矢地提升自我健康水平。许多提供健康体检服务的机构,也会采用这类宣传用语来提升效益。只是,当我们仔细回顾从小到大的所有健康体检,除了向人们证明“自己没有患病”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有观点认为,通过健康体检列示的指标变化,可以让我们作为健康生活的指南。如果你略懂健康体检中各项指标的构成,会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的。

在健康体检中,无论是血常规,还是肝肾功能,或其它项目,原本许多指标都可用阴性或阳性来标示,只是考虑到不同受检者的体质差异,以及检验仪器和检验方法所造成的误差,所以许多指标采用了某个数值区间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这些原本可用阴性或阳性表达的指标,只意味着两种状态:要么存在疾病隐患,要么不存在。

另一方面,各项指标“合理区间”,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的设计,是考虑到一些人虽然天生弱小,但排除疾病造成的弱点外,这类群体依然属于健康范围。再者,体检中的各项指标均存在一定的“阈值”,支持人们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依然保持正常的指标。例如,通宵达旦地工作或大运动量长跑等情形下,尽管我们能够感受到有如病态的极度疲倦,但体检指标大多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甚至轻微的疾病,也能维持正常的指标。

还有人认为,通过健康体检报告中的一些“超标”提示,以及医生在报告总结中的建议,可以引导个人更加注重相关的生活方式和饮食内容。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中这个想法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我们的生活点滴,与各项体检指标究竟是怎样的对应关系,就是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也仅能知晓个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原卫生部要规定(2015年3月发文)所有在岗医生必须接受“营养治疗”相关培训的原因。即便如此,所解决的方面也通常体现在一般性健康常识的反复灌输上,例如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多食用优质蛋白等等。这些常识与体检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总是清晰明了,而是一种错综繁复的关系。由此可知,疾病诊治与健康养生法则之间的鸿沟,并非仅仅凭借简单的医生建议可以解决的。当然,这里不是彻底否定健康体检结果的反馈效果,而是说,如果具体个人未能掌握相应的健康养生法则,则这种反馈效率低到可以忽略的地步。

所以,对于不存在疾病隐患的群体而言,目前常规的健康体检模式,甚至连“健康证明”都无法胜任,充其量只能起到“没有疾病”的证明作用。而一旦某项体检指标出现“超标”情况,则意味着自己的身体已经出现了某种疾病。这种情形下,仅仅依赖于体检医生给出简单的日常生活建议,通常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必须寻求专业医疗机构或医师的进一步干预。这才是目前健康体检的真正目的:筛查潜在的疾病隐患,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或者针对已经存在某种疾病事物的患者,通过体检复查的形式来判断是否已经恢复正常。

明白了当前健康体检模式下的核心目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当前的健康体检模式,能够有效筛查疾病隐患吗?

我的回答是:能够,但效率低下。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由于许多医疗机构出于利益考量,在健康体检的价值宣传方面,偏离了“疾病筛查”这一核心,其误导作用使得人们相信可以通过健康体检的指导作用来改善健康水平。许多人会因为几年下来的体检结果相差无几,于是开始相信自己属于“健康”群体,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放纵和漠视健康法则 现象,成为常态。再于是,我们经常会听见人们通过体检而发现某项体检指标超标时的疑问:去年还好好的,怎么今年就有问题了?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身体状态会突然产生跃变。显然,这是误导和麻痹的结果。反之,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能明白健康体检的核心意义,就会注意今年的体检结果虽然没有查出疾病,但不等于明年不会。因此“不能掉以轻心”也必然会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

其次,同样源于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体检服务机构推出的体检项目中,不仅广泛存在内容重叠问题,而且刻意忽略一些成本较高但却关键的项目。例如在某些体检服务的血常规检验中,许多项目本来是由同一台仪器经自动化检验完成的结果,但却按项目分别计费,甚至一个结果指标通过特定公式转换成另一项指标,也要再计费。这种刻意的内容重叠和一长串结果指标,直接导致懵懂的大众退避三舍的心态,只剩下发现其中“超标”提示箭头的权利了。又例如大便常规,原本是筛查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因需要相应的采样环境,既显著增加成本,又难以管理(易产生污染),所以许多体检服务机构在这个项目上都形同虚设,大大降低了疾病筛查效率。

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那神一样存在的X透视检查,算是健康体检青春常驻的保留项目了。从机理上看,限于X光透视的分辨率,在没有其它辅助手段的前提下,只有当心肺相关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为设备所“察觉”,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疾病相关的其它症状早已出现了,还有必要胸透吗?当然,医生们会认为:要是某些人忽略了已经出现的症状,通过X透视可以正式告警。看似有理,但却刻意回避了健康体检内容的合理安排问题。或者说,待到X透视能够发现的疾病,那么在内科检查中,理应通过相应的手段来发现已经出现的症状,不能因为有了设备,就可以让内科检查形同虚设。

以上简单列举了常规健康体检中所存在的一些误导和缺失。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专业领域对肿瘤标志物的认知,赋予了健康体检更多的内涵。只是,正如本文的开端所述,为何大多数癌症患者,每当确诊时都是晚期?而且他们中的多数人,每年都会完成一次健康体检,包括肿瘤标志物的检验。于是不禁要问:

怎样理解当前健康体检形式在肿瘤筛查方面的价值?

从我所了解的情况,当前健康体检的项目安排中,尽管有如下若干环节可查出早期癌症的症状,但均存在种种显在的缺失。概要如下:

(1)常规的外科、内科、五官科,如果执行体检的医师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对肿瘤的某些早期症状,或多或少会有所察觉,至少也能给出“疑似”判断。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于问诊,即结合各种癌症的症状,仔细询问受检者近期的身体不适。可惜的是,目前这些常规检查中,基本上就是由医师看看关节,或摸摸淋巴,或听诊心肺,或按压敲打胸腹腔等等(其中一些体检机构连这些基本操作都没有到位)。这些检查虽然有助于一些疾病的筛查,但无助于早期肿瘤的筛查。按理,既然体检服务包括了肿瘤筛查,就应该在这些基本检查环节也安排相应的筛查操作。但实际中,体检服务机构却仅仅安排并无肿瘤方面临床经验的医师来操作,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个环节的虚伪。

(2)肿瘤标志物筛查基本上还悬在空中。肿瘤标志物的筛查,是将现代医学发展成果应用于癌症筛查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由于导致肿瘤标志物超标的因素多种多样,加上许多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也就70%左右,甚至有许多癌症患者的相关肿瘤标志物临去世前也依然维持正常。因此在实际筛查中,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在常规的健康体检中,这个临床就是常规的内科、外科、五官科检查,需要有肿瘤方面临床经验的医生,在筛查肿瘤的意识下去完成相应的检查。如果临床环节跟不上,加上以下所述胸腹检查环节中筛查机制的缺失,即使肿瘤标志物超标,也难以明确具体的原因。究竟是因为一般性疾病隐患?还是肿瘤隐患?还是因为某种药物或食物?又或者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个不健康的细节?等等。而对于肿瘤标志物始终呈阴性的群体,除了临床及相关仪器设备检查外,别无他途。

可以想象,由于体检中多个环节未能充分配套,必将使得肿瘤标志物超标结果,成为受检者的严重精神负担。在我周围的朋友中,这种事例太多。有人因为一项肿瘤标志物超标,而花费1万多专门去PET-CT,结果一切正常。有人因为超标而忍受痛苦去做肠镜胃镜(超过60岁者,检查时不能麻醉,痛苦得自己担着),结果一切正常。更有甚者,自某项肿瘤标志物超标后,一路检查下来均无结论,整日担惊受怕,最后患上了抑郁症。虽然也有因肿瘤标志物超标并在后续专项检查中查出癌症,但这个比例不超过10%。

(3)大便检查形同虚设。大便检查原本是消化系统隐患筛查的重要环节之一,稍懂医理的人都知道,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筛查消化系统的癌症隐患:

其一,大便习惯的改变所显现的迹象。例如突然出现一天多次排便的现象,或毫无理由地好几天不排便等等。又或者突然出现腹泻与便秘交叉的现象,今天大便干结,无法排除,或排出的量很小,明天却是腹泻,后天又是干结,诸如此类。再或者大便形状明显改变,不再是圆柱形,而是呈扁平状或细条状等等。这些虽然是个人的事,但如果体检医生预先有癌症筛查的意识,可以通过问诊的形式获知。

其二,大便常规检验中,有一项“大便隐血”,也即大便中是否混有血液。如果配套手段更好些,甚至可从大便中检验出癌细胞。

然而,由于采样成本较高(需要配套专门的采样空间)和管理难度(容易导致污染),许多健康体检服务机构均刻意忽略了大便检验这一重要环节。既然忽略了检验环节,那么关于大便习惯的问诊环节,自然也就刻意忽略了。

(4)腹腔检查中缺失相应的筛查意识。超声检查,主要是筛查腹腔器官是否存在隐患,本来应该是健康体检中用于腹腔肿瘤筛查的关键环节之一。但由于目前的超声检查仪器的敏感度(分辨率)不足以发现早期肿瘤征象,因此也仅能筛查诸如脂肪肝、较大的囊肿、结石、炎症、增生等隐患。唯一指望能够在早期癌症筛查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就是要求操作医师不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 应预先建立肿瘤筛查意识。这里举两个例子:

例1:我的家人是在年度健康体检中的超声检查时发现“肝部异常密度影”,然后经过增强CT和PET-CT复查,并经最后的病理检验而确诊为结肠癌肝转移。当时肝部肿瘤大小为3.2X3.8厘米。为何前一年没有发现,现在一下就是3.8厘米?对此我咨询过相关专家,其判断:应是去年体检时肿瘤还小,大致为1-1.5厘米左右,如果仔细查,也可以看到,但一般肿瘤筛查,事先应具有这种意识,才可能在体检中发现,否则按一般体检流程操作,大概率疏忽。

例2:同样是我的家人,在完成肿瘤相关手术后,因感染而产生窦道和肝瘘。当时表面症状就是腰部介入手术创口愈合后,近旁一处表皮先是红肿,然后破裂,产生一个伤口持续渗液,无法愈合。在主治医院做了增强CT检查,未能查出具体原因(也未查出病原菌)。直到去了N医院烧伤科,至今感恩的Y大夫在经过一个疗程的伤口处理但仍不见好转的情况下,直接开增强CT单,指明查可能的窦道或某处瘘,于是CT报告也有了明确的关于窦道的指向,从而为后续有的放矢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以上两个例子均说明了一个关键:如果是筛查潜在的癌症隐患,那么B超检查医生必须预先建立相应的意识,然后带着意识去查相应的征象,只有带着特定的意识去检查,才可能按照专门的流程去甄别隐患,而不是简单地操作仪器走一个面向一般疾病的常规流程(以上例2虽然是CT检查,但预先建立意识的道理相近)。

(5)胸腔隐患缺失相应的筛查机制。胸腔检查主要为心血管及肺的检查。在本文的开端,已经解释了X透视在常规疾病早期筛查方面的缺失,更别说肿瘤的早期筛查了。尽管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可选择CT扫描方式,但普通CT与X光透视机相比,分辨率也高不到哪儿去,除非采用增强CT,或直接采用PET-CT。只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有多少人愿意大费周章地证明自己已患癌症呢?

曾经为家人的癌症确诊去过一家提供PET-CT检查服务的医院。在检查室门厅旁的宣传说明中,读到有关PET-CT在癌症早期筛查方面的种种优势,于是顺便问了位工作人员“来做癌症筛查的人多吗”?答复是“有,但不多”。我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价格贵虽然也是原因之一,但相对于面对动辄每平10万以上房价,却依然趋之若鹜的当地大众而言,8千多的费用实在算不上什么。只是,花钱买个无药可医的癌症,值得吗?这其中的心态,还真的弄不清楚,只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相信自己的运气坏到会罹患癌症。

另外,对于胸腔检查,不得不指出的一个明显的漏洞,就是常规健康体检中并不包括痰检,也即针对咽喉部分泌物的检验。都知道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核查,是通过咽喉拭子采样,然后通过仪器及其规程而判断是否存在新冠肺炎。这一方法与痰检类似,都是从尽量靠近肺部的地方取样(因为口腔痰液存在污染现象)。通过痰检,不仅可筛查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部感染,也可筛查癌症(需要配套专门设备)。很奇怪号称疾病或癌症筛查的健康体检中,竟然不包括痰检!

(6)纯属扰乱人心的附加检查。随着内窥技术的发展,胃镜肠镜检查开始出现在健康体检中。不可否认的是,国外确实存在通过胃镜肠镜检查而大幅降低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的情况。也正因为如此,目前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健康体检也能做。只是,在决定之前,一定做好两个方面的心理准备:

其一,胃肠镜检查是件痛苦的事,一般需要麻醉后检查,否则痛苦程度相当于一次不麻醉的小手术。但医疗安全方面有规定,60岁以上者,不允许使用全身麻醉,而每次胃肠镜检查,可管两年,两年后还得再检。也就是说,对于年过60岁的中老年人,每两年就要经历一次类似手术那样的痛苦。这种情形,无疑大幅降低了生活质量,是否值得?

其二,许多人会在胃镜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之类的隐患,尤其是中老年人,这种息肉更为常见。从临床上看,一切息肉都是癌变的隐患,但并非一定需要手术切除。究竟癌变的概率有多大,因人而异,医学上也没个准。而更值得考虑的是,这种息肉并不是切除就万事大吉了,可能还会长出新的息肉。因此,每两年一次的胃肠镜检查,可能每次都面临割除息肉的治疗过程。是否值得承受这其中的痛苦?

之所以将胃肠镜检查称为“扰乱人心的附加检查”,是因为以上两个方面的纠结,原本应该由体检医生为我们把关并提出建议的,也即由具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对应于上述第一项中的内科检查),结合我们日常的身体状况、各种源于胃肠的不适症状、每天的排便情况,以及家族遗传情况来综合判断,提出建议,再由受检者考虑是否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

以上关于健康体检在六个方面的纰漏,是导致许多癌症患者错过早期发现的主要和关键原因。当然,这只是我结合个人经历所归纳的实际情况,也许医生们不同意,认为不过是一套体检而已,如果真心想筛查癌症,可以通过挂号在某个专业科室请专家诊断,或在各个专业科室走上一圈,似乎忘记了普遍的“候诊1小时,就诊10分钟”现象。至此,我们应可感受到健康体检的真正作用,客观上不过是为增加医院就诊规模打个前哨。其实这一点,除了上述医生们的普遍态度或说辞,从健康体检报告末尾处的医生建议中,也可看出端倪,诸如定期复查呀、随诊随访呀、不适随时就诊呀,等等。

至此,我们似乎已经可以明确,在当今广泛注重经济效益的健康体检模式下,试图通过健康体检来把控个人健康或筛查癌症隐患,并不是件轻松事。于是有了如下话题:

如何才能让健康体检引导我们的生命轨迹?

以下通过我个人的体验和血的教训做一些归纳如下:

第一,如何通过健康体检来提升我们的健康水平?

在我们明白了当前健康体检模式的种种缺失前提下,首先可归纳的第一个核心,就是在如下两种情形下可实现个人健康水平的提升:

其一,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健康相关的两大要素和三大核心

健康的两大要素,就是健康意识的自我培养和自我健康服务。在意识的自我培养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我们通过一些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沉淀为个人健康意识。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只能自己来管理,家人虽可以及时提醒,但面临生活细节的,终究是你个人。至于家人以外的他人,在形式上为你提供健康服务时,必然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可以想象,这种结合下的产物,究竟能获益多少?又有多少是陷阱?

健康的三大核心,即健康意识、健康习性、健康心态。通过健康相关的知识积累与沉淀,转化为个人健康意识,再通过意识的作用而转化为个人习性,再辅之于面向繁杂社会现象的良好心态,从而为良好的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其二,当我们有了自我健康服务理念和健康生活方面的常识积累,融会贯通地理解体征参数与基本健康法则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此便可客观地认知健康体检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何弥补其中的缺失。

显然,在面对上述关于健康体检中的缺失方面,如果我们仅仅将通过体检获得的体征参数作为一个年度总结,同时辅之于日常自我健康检测,进而获得连续的动态体征数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什么是连续的动态体征数据?例如,我们可以每天测量一次自己的血压并与当天的生活内容相关联,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会发现血压波动与日常生活中的某项要素关联密切,进而为健康生活提供直接的指导。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包括自行定时定期测量心率、心电、血氧,等等。现在许多生理参数检测仪器正迈向微型化、智能化和家庭化,为这类检测奠定了基础。

其三,同样只有当我们有了自我健康服务理念和健康生活方面的常识积累,融会贯通地理解体征参数与基本健康法则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借助于年度健康体检相关指标中的“超标”或接近超标的数据。

必须强调的是:如果我们有心通过某种形式来提升自我健康水平,则需要采用基于运动、睡眠、饮食三维一体的健康养生法则,并通过相应的测评机制(包括健康体检)来评估这些方法的效果 ,而非简单或盲目的”适度运动、良好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等等无法落实的粗泛的说辞。只要这样,健康体检才能发挥既定功效。

第二,如何通过健康体检来筛查疾病或癌症隐患?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当前健康体检的核心,在于筛查疾病隐患,而核心中的核心,则是筛查癌症隐患。同时,我们也明确了当前健康体检模式中的种种缺失,使得疾病或癌症隐患的筛查过程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健康体检在筛查过程中的效率,并足以引导我们的生命轨迹?从我的经历和血的教训中,可归纳如下要素:

其一,类似于通过健康体检的价值说明,通过健康体检而达到疾病或癌症筛查目的方面,同样需要首先明确健康相关的两大要素和三大核心(两大要素:健康意识的自我培养和自我健康服务;三大核心:健康意识、健康习性、健康心态)。只有在个人具备相关常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识别具体健康体检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缺失,并通过相应的方式规避或弥补。

其二,在年度健康体检之前,应首先做到对个人健康状况的深度了解。了解的基础,或者是上一次年度体检的结果,或者是自行检测的结果,或者是自身对各种不适的感知。

备注:随着智能科技的迅速发展,过去只有医疗机构才拥有的许多体征参数检测装置已实现微型化和家庭化,使得许多体征参数均能实现自我检测。

如果上一年度的健康体检结果已经出现某项或某些体征参数“超标”情况,则首先需要通过自身掌握(包括通过进一步学习)的相关知识而大致定位与“超标”相关的方面,并将具体的定位落实到日常运动、睡眠、饮食三维一体的健康生活法则中,同时辅之于自行定时、定期检测,在确保法则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效率。

如果在健康体检之前,身体已有某种症状或不适,则需要应用自行积累的相关知识做个大致的定位。如果自行定位的能力不足,则应先到医院就诊。就诊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需求专业指导,请医生帮你对自身的不适做个大致的定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直接要求医生对不适进行诊断,那么医生只会针对不适做局部诊断,不会超越你的不适范围。因为医生给每位患者的时间,只有十多分钟,顾不了许多。如此反而会因跟着医生的节奏而盲目。如果直接告知医生,针对不适需要做哪些体检项目,则医生可凭借临床检验而给你合理的建议。这样反而简单明了。

其三,要不要选择体检服务机构推出的体检套餐,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一般而言, 一些医疗机构推出健康体检套餐的初衷,既为了弥补常规体检难以有效筛查不同群体的疾病隐患,也为了有的放矢地满足那些在某方面原本存在疾病隐患的群体需求。 由于这些体检套餐有体检者自己选择,因此需要适度掌握一定的医学常识,选择合适对路的套餐。否则这些看似方便大众的套餐,会构成“陷阱”。

例如在癌症筛查中,往往会配套肿瘤标志物的检验项目。绝大多数医院在进行肿瘤筛查时,通常是孤立地检查几项。只有当发现这几项肿瘤标志物明显超标,才会做其它配套的检查。看上去这种逻辑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对绝大多数癌症患者而言,仅仅这几项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少之又少,甚至一些癌症患者不会通过这些所谓“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指标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体检套餐”在一些疾病或癌症筛查中所采用的方法,很多方面就是一种效率低到可以忽略摆设 ,需要我们仔细甄别。具体的甄别方式,依然是以上所述的“两大要素与三大核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我们不愿意为了自我健康或未来的长寿而花费精力学习,并用上述“两大要素和三大核心”来武装自己,那么通过健康体检来提升健康水平或筛查疾病,都是不切实际的,更不用奢谈“引导生命轨迹”了。

第三,如何有效避免健康体检中的“恐慌陷阱”?

首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恐慌对健康的杀伤力,绝不亚于许多疾病本身。现代医学早已证明,情绪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比想象的要大许多。因为精神压力而罹患癌症的事例,比比皆是。

无论是通过健康体检,或是通过各种专业咨询,当我们面临一些身体上的不适或症状时,总是遭遇各种形式的恐吓,进而导致“恐慌陷阱”。这里有一个反面例子和一个正面例子来表达我的意思。

例1:一个反面例子来自某专业医生的咨询。在相关咨询中, 该医生将甲状腺和乳腺“结节”与“恶性肿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极力建议进一步全面检查。甚至从其言语表达中,会让人感觉“结节”唯一地指向癌症。但如果你能够更广泛地参阅其他医生的观点,会发现导致甲状腺和乳腺结节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或许上述咨询医生会严正指出:生命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应以关注威胁生命的可能隐患为第一原则。

听起来堂而皇之,几乎每起“过度医疗”的案例都是以这种观点为托词,几乎每起以“生命”为幌子的医疗欺诈事件也是以此为幌子。这种“以生命为第一原则”的幌子 ,原本很容易拆穿的,只要用心领会和借鉴真正良医的临床经验并结合个人所显现的身体状态,很容易判断这些结节属于什么性质,并不一定非要做那些全面地专业检查。只是,对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的普通大众来说,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以上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一些专业人士(包括一些网络上的专业咨询或号称专业的自媒体)针对某些身体上的不适或症状,总是要求你去检查是否患有癌症,而实际上指向相关症状的各类疾病各种各样。再例如,在健康体检的B超检查中,一旦发现“异常密度影”,也通常要求人们进一步检查是否癌症,而许多人却因此恐慌地四处检查或求医,面临巨大的恐慌,结果却是虚惊一场,甚至有人因此而损伤免疫力,进而“吓”出疾病。

例2:一个正面例子也是在我所亲历的年度健康体检中发生的。

当时为我做B超检查的医师在发现我的肝部有“异常密度影”时,及时地问我的年龄和近期的生活工作状态,然后很和蔼地告诉我:在肝部有异常密度影,根据年龄和紧张的工作状态来看,应该属于囊肿 ,可以不用理睬,只在饮食起居方面多注意即可。 于是,我也仅仅在年度体检中,嘱咐检查医生重点扫描从前发现囊肿的那个部位,并多次明确。几乎未留下什么心理负担。

如果按照上述反面事例来想象,很可能会是这样的结果:

你的肝部发现可疑的密度影,建议做一次全面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信所有人听了这个结果,都会陷入深深的忧虑中。

……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理解,只要具备基本的医德和临床经验,针对某类不适或症状,给出直接而有价值的建议并不是什么难事。怕就怕遭遇两种所谓的专业人士:

一是揣着糊涂装明白。这类人士专业素质难以提供基本的健康服务,却偏偏要故作高深,用些普通大众听起来有些道理或根本听不懂的托词来掩饰自己的无能,担当的角色也就是医疗机构的流程操作手。这类专业人士虽然没有积累什么临床经验,但只需按照医疗机构的规定走完流程和全部检查项目即可应对普通大众。

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类人士虽然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医德堪忧(也可理解为迫于单位效益的考量要求),或者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针对某种不适或症状,本来可以凭借其临床经验给出大致的诊断结论,并有针对性地做进一步检查,但却偏偏让你走个全面检查的流程。

以上两类专业人员,就是那种将恐慌留给受检者,将安全留给自己的人,也是导致人们在健康体检中一再跌入“恐慌陷阱”的主角。

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虽然能够依赖于自身努力掌握的医疗常识去辨别,但毕竟提升甄别能力也不是件轻松事。那么剩下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通过具体专业人员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姿态来甄别这类专业人员是否值得信赖。扼要地看,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如果漠视受检者对不适或症状的叙述,那么就需要警惕其专业素质和医德。因为疾病的诊断首先源于患者自身对具体不适或症状的感知,如果连这个都要漠视,那其它方面就没有什么值得信任了。

其二,如果对受检者针对不适或症状的陈述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直接建议你去做一个全面检查。那么这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医德,也需要警惕。因为针对任何不适或症状的诊断,都是顺着已经掌握的证据而逐渐深挖,直到揭示最后的答案,要求专业人员每一步都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如果连这个基本判断都没有,就让你去做全面检查,要么就是其素质低下,揣着糊涂装明白;要么就是医德低下,揣着明白装糊涂。

综上,面对这类不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员或医疗机构,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选择值得信赖的人员和机构。

第四,如何有效避免健康体检中的“漠视陷阱”?

由健康体检所导致的“漠视陷阱”,与上述“恐慌陷阱”构成当前健康体检模式下的两个极端。

当我们经过多次健康体检却未出现健康问题时,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属于健康者,潜意识中以为日常那些不良生活习性并没有人们说的那样可怕,从而漠视日常的健康维护和管理。

基本的健康常识告诉我们,个人健康状态的改变,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正如以上关于当前健康体检模式的种种缺失所描述的那样,由于体征指标的“阈值”,使得积累过程难以通过健康体检的指标得以及时揭示,只有到了由量变的积累而产生质变时,才会通过体征参数结果得以体现。而这个量变积累的过程,既与阶段性时间积累有关,也与年龄有关。但当前的健康体检模式中,具体负责检查的医生既不会,也无能力告诉你更多的相关信息,充其量就是在最后的“总结”栏目填写几句基本的健康常识。

以上所述形式的“漠视陷阱”,源于当前健康体检模式的固有弊端,而另一种形式的“漠视陷阱”,则源于健康体检中的“恐吓疲劳”。当我们在健康体检中多次遭遇上述的“恐慌陷阱”,必然会产生抗拒心理,进而导致漠视。这其中不仅因为每次恐慌下的全面检查,都让人感到食不知味,夜不成眠,甚至因免疫力的下降而诱发其它疾病,还意味着伴随全面检查过程中极大的精力和财力付出。而这些磨难的结果,却仅仅为了获得四个字的结论“一切正常”,那么后续再遭遇类似的“恐吓”,我们除了“漠视”,还会选择什么?

在以上两种情形下,一旦使得我们习惯于漠视,而健康状况真的出现某种质变,通常难以及时发现。这也是许多癌症患者总是在晚期才会被确诊的直接原因之一

不久前读了一篇肿瘤内科博士写的文章,说通过健康体检发生的肿瘤,90%以上都是晚期,并由此认为,除非专项检查,否则一般意义上的健康体检很难发现早期癌症。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因为该文对当前健康体检模式的缺失未能深究,而且以医者的信息获取渠道去认识患者的症状。当医生能够意识到患者已经出现某种典型症状时,肿瘤已经进展到晚期,没有意识到几乎所有医生都会因“繁忙”而忽略患者的早期症状。或者说,许多患者对不适或症状总是存在较大的“漠视”,需要医生通过问诊来引导患者克服一贯的“漠视”心态,可惜我们的医疗资源难以做到,却又舍不得其中的利益。

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当前健康体检是怎样导致人们跌入“漠视陷阱”的过程。

这个例子是在我2014年体检时发生的。有段时间,因为熬夜和过度疲劳的缘故,会在睡眠初期出现陡然惊醒并伴随 急速心慌现象。趁着体检的机会,试图知道通过心电图记录仪是否可以看出蛛丝马迹。但这位医生却回答:

对不起,我不知道。我这里只负责用仪器来记录,后续会有专业医生来对记录进行分析,……。

可想而知,由于我的心脏异常只发生在夜间入眠阶段,而后续的专业分析医师并不知道我的诉求,必然使得我逐年体检的心电检查结果都会是正常的。这种正常的情况持续到2017年,直到我专门为心脏疑惑而就诊,医生解释道:

“你需要做那种夜间持续实时监测的检查,或者买一部家用心电仪自己监测”。

听从医生的建议买了部家用心电监测仪,然后在家持续多次进行了夜间睡眠阶段的监测。再次就诊后请医生解释结果,确定属于过度疲劳而导致的心律不齐,注意休息即可。就这么简单。

可以想象,如果我认同了逐年体检中始终正常的心电检查结果,必然认为自己始终健康,直到持续的过度疲劳逐步蚕食我的心肌功能,然后一次性梗死。这方面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我的一位朋友,每次体检都是正常的,相信自己是个健康人,在遭遇胸腔区域的不适时,通常会忍受过去。有时会选择就医,但因为这种不适感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往往在就医期间并无症状,因而医生也说不上什么原因。结果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突发心肌梗死。

后来才知道,许多医院都采用以上那种流程化的操作方式,既节省成本(包括高素质医生的人力成本),又能提升效率(不与受检者交流,效率自然提升)。但基本的疾病诊断机制告诉我们,这种缺乏与受检者交流的检查形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注重效益而忽视质量的行为。

由于众多的医疗检查手段及仪器设备都未能达到足够高的敏感程度,如果缺少与受检者交流的环节,就不可能针对已经产生的身体不适或轻度症状做出有针对性的检查或至少给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这种情形只会导致两个结果:

要么让受检者以为“一切正常”,进而落进“漠视陷阱”,为后续相关疾病的爆发埋下伏笔。

要么就是“异常”结果,建议全面检查。 这种结果要么意味着相关疾病已经进入晚期;要么就是让受检者跌入“恐慌陷阱”。

第五,如何有效避免健康体检中的“效益陷阱”?

在上述背景下,让我们如何能够对权威的医疗机构保持基本的信心?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即便没有信心也必须逆来顺受,因为大众既无选择的能力,也无选择的权力。例如健康体检方面,如果个人坚持一定要自己选择(拒绝那些所谓的“套餐”),那医院给你的答复一定是让你去挂门诊号,让医生给你开个完全个性化的体检项目 。看看那些辛苦地排着长队等待就医的候诊者,你会吗?

只是,对医院或医生而言,几乎我上述的每个观点,在医方看来,都可以轻易地反驳。这个时候,剩下的就是无休止的争执了。貌似医患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而本质上,则是患者不愿意理解医者的立场,而医者也不愿意理解患者的困惑。正思虑这其中的症结时,偶然读到一篇文章,是以为癌症领域的医师解释癌症晚期是否放弃治疗的原则,大意是说:当患者的相关器官无法承受关键药物的副作用,就应该说服家属放弃目前的治疗方案, 直到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否则宁可等待,通过其它方法尽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以上事例说明,由于普通大众在医学领域基本不具备任何思考和行为能力,属于绝对的弱势方,因而解决医患矛盾的关键,在于医方能够充分理解并尊重患者方的种种困惑,并尽可能通过医患交流来满足,而不是一味地反感或抵制。

由上述可见,体检原本算不上“陷阱”的,只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体检过程中与被检者的交流。 只是,正如以上反复强调的,这类交流对医院效益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医院所追求的“效率”,如果是那种抑制极少数人的过度要求,保证更高效地为绝大多数患者提供服务,那么这种“效率”是值得肯定的。但事实上许多医院所追求的并非真正的“效率”,而是“效益”。

记得原卫生部副部长及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黄洁夫曾在多个场合下指出 :如果医疗机构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就不可能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过度检查与治疗等现象就无法避免,许多本不该诊疗或凭借医学常识就能明确的疾患,一概入院收治,……。说的够清楚了!

还记得原卫生部部长及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总顾问高强曾指出:国家长期投入巨资以期改善医疗环境和条件,为什么大众不仅未能从中受益,反而感到负担越发沉重?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财政投入通常用于医疗机构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这种支持模式必然会进一步加重普通大众在医疗方面的负担。

这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原本可以依靠基本的医疗技能加以诊断的疾病,有了现代化检查设备和相应的检查收费创收体制,为何还要去人力诊断?必然会要求患者走流程,做个全面检查。所以在国内许多医院,医生已经退化成流程的操作者(包括许多具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以保障流程所覆盖的各个收费创收环节能够无遗漏地发挥效能。

……

言归正传,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健康体检中的“效益陷阱”?以下是我所亲历的,因牙齿疾患而就医时发生的。

来到某医院牙科,经过排队等候,刚躺上工作椅上,医生(该医院口腔科主任)连基本的口腔检查都没有做,只是简单地问我什么问题,然后就直接让我先去拍X片。

我压抑着不满解释了四点不应该拍X片的理由:

一是两个月前我来治过一次牙,当时拍过X片子,这里应该保留有拍片结果(不像其它疾病的拍片程序,牙科拍的X片并不交给患者)。二是X射线对人体有伤害,能不拍最好别拍。三是我只需要拔牙,不需要其它复杂的治疗。四是从前没有牙科专用X射线造影仪器的年代,牙医凭借口腔检查确诊牙患是基本的职业技能,怎么今天有了这个X仪器,反而让牙医们无法尽责了?

当然,医生的说辞听上去也有道理:几个月前虽然拍了片子,但今天的这颗牙,是否还是从前的那颗牙,只有片子可以告诉我。好吧,一颗简单的牙齿,也可以整出这许多讲究。只是,以前(严格地说,应该是半年前)没有X设备时,你们停业了吗?

以上四点辩解的结果,相信都猜到了:我被拒绝治疗。这就是试图挑衅医生权威的结果。 好在牙医有很多选择,无非就是另换一家。但如果我是其它疾病,也遭遇此类问题呢?估计已经不可能在此发出感叹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尽管我们可以用医疗相关的知识武装自己并避免各种忽悠,但可叹的是,仅仅武装自己还不够,还需要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根本的提升。在当前国内的医患关系中,患者属于彻底的弱势一方。因此需要我们通过各种现象去认知医疗机构在三个方面的水平:职业水平、管理水平、道德水平。既然社保为我们提供了医院定点的权利,必要时还是得发挥作用。

很希望我们的医疗机构能够真正地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任何工作环节中,都能体现“患者健康至上”的原则,而不是效益至上。

——微信扫码关注【长寿山庄】移动端入口——

 


    备注:

    本站所有面向健康长寿的应用软件和文章均为原创(包括但不限于算法模型、软件代码、专业论文、专家文摘、理念分享与说明等),知识产权明确并做了标识隐藏处理,如需转载或改编(包括软件改编且无论改编程度如何),请注明出处为【无极长寿山庄】或标示本站域名:www.TD99.com。否则一定会闹笑话的。


 

返回页首

蓝澜简介 蓝澜团队 知识产权 产品服务 合作伙伴 诚邀加盟 客户服务 蓝澜动态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20  蓝澜科技 - TD99®  版权所有    备案登记号:粤ICP备05039429号